第五十一章 豪强逃税,老实巴结的百姓成了‘有钱阶层’

《转生恶役贵族,异世界求生记》全本免费阅读 aishu55.cc

应天府同知回道:“殿下,您有所不知,茶户不仅要承担供应朝廷宫廷所需,更要供应官府。

茶树此类依靠天时而产的作物,需要依靠年景好坏来征收。

但地方官府也好,宫廷也罢,他们往往依据茶园当中,产量最高的那一批来定额。

这就导致大量的茶园无法满足如此产量,一旦有百姓被佥派成为了茶户,那么他们一家老小就可能被这茶树给困死。

茶树能生长上百年,然而百姓家,却没有那么长时间的等待。

即使是上好的茶园,也没有百姓敢去大包大揽。

就算是当地的茶商,对这种佥派,也是谈虎色变。

不合时宜以及不根据年景来定制征税的额度,已然是非常合理的。

里甲制度和役法,逐渐变成了百姓们难以完成的一项重担。

即便是如此,朝廷不管下面能不能办到强硬征收。

下面的官员又因为不敢不完成。

随即就产生了,相当恶劣的做法。

往往到县一级的官府,便会强迫当地的粮长或者副户,拿出钱财跨地域去购买茶叶用于完成定额的上缴。

而他们强迫粮长完成的定额,又会完全转嫁给其他老百姓们。

他们往往会以各种名目多征收粮食,从而填平他们的损失。”

应天府同知说到这里的时候,有点感慨,“陛下、殿下,说实话,就算有这些佥派和这些平摊,咱们大明现在还能够撑得住,可是到了后边,可就不一定了。

按照如今这个局势发展下去,如果不做出改变。

大明光是在赋税这一块,都挺难支撑。”

应天府同知葛有民说的可能有点激进,但是却又不得不说,他说到了点子上。

因为大明估计是在大一统王朝里边,极少数赋税制如此混乱的。

王朝的统治者往往把土地税和人丁税看得太重,甚至为了保证这两样税能足额征收,还出台多项限制百姓流动的户籍管理政策。

可是这往往事与愿违,田赋会越来越少,因为土地兼并不会停止。

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

朱元璋考虑不到应该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够解决这個问题。

朱标这时候也陷入到了知识的盲区。

他们两个唯一想到的可能就是去问一问陈寒,后世是用什么法子解决混乱的财政制度的。

朱元璋父子两个到现在为止是颇为的惊讶。

原本他们是看到凌汉营建那崖山村需要许多的钱财,所以向户部要钱,户部又推给兵部、工部,让父子二人明白,如今大明王朝的赋税制度非常的混乱。

所以成立内阁的第一天,就想询问一下这些来自底层的官员们,到底是怎么看待如今的这些个赋税制度。

朱元璋因为从小在这种赋税制度之下长大,所以他很痛恨上面那些苛捐杂税。

可是呢,朱元璋受限于自己的知识以及见识的缘故。

除了秉承千年来,这种自上而下的征收实物的赋税制度之外,他根本找不出第二种取代的。

他也不算是特别能清晰地捋清楚下面赋税的逻辑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只知道,咱怀疑你在徇私舞弊,咱就搞死你。

以至于,通过夏元吉以及应天府同知,给他们讲解和捋清楚了这当中的基础逻辑之后,他才发现原来老百姓们之所以会被摊派如此多赋税。

并不是单纯的官员作祟,也许是单纯的赋税制度有问题。

就是自上而下的压力,当中贪污腐败和巧立名目,以及各种不合时宜、不按年景好坏的征收,导致恶性循环。

原本粮食产量,有丰年有歉年,这他作为种过田就很明白。

同时各种作物也同样如此。

可是因为赋税征收的定额,根本就不按照年景的好与坏进行弹性的改变。

从而导致不少的百姓无法完成定额,于是不得不卖田卖地。

这一点朱元璋是明白的,他也曾经屡次下诏,不允许滋扰百姓,要根据年景好坏征收。

但下面的官府根本做不到,因为有很多摊派,是根本算不到的。

来自朱元璋本人的杀人高压,官员们只能拼命能够完成业绩。

他也终于是搞清楚了,当初为什么他们家会沦落到那样的下场。

<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aishu55.cc】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