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以工代赈!夏元吉立碑为信!买卖人的

《七零年代病美人躺赢日常》全本免费阅读 aishu55.cc

第92章 以工代赈!夏元吉立碑为信!买卖人的春天即将到来【求首订】

“什么意思?”凌汉问。

“就是说,不直接给灾民们发粮食或者钱,而是以修路、修河道,修桥,修一些公共的建设为契机,把这些灾民们都雇佣过来当工人,每天干活,然后给他们工钱。

有了工钱之后,他们自己就可以买粮食吃,这样灾民们自食其力了,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也完成了,既解决就业问题,又拉动内需。”

陈寒说的很简单,凌汉听完了之后却非常的惊讶,心里边先默默的记住。

陈寒从来就没有小瞧过古代这些读书人的记忆力,他们能够把四书五经这些东西倒背如流脑子,一定是很好的。

凌汉很容易就理解,而且记住。

这个时候陈寒又说道:“那些做生意的,既然不愿意给钱,又不愿意在这时候佘粮食给政府,那也简单,直接跟他们讲,谁这一次出钱出粮多,就在边上树立一个功德碑。

这个功德碑什么用处呢?

就是以后修好了这条路,谁出的钱多,谁的名字写在最上面。

把他的名字,跟他出的钱的金额给列上去,这就是一个活招牌啊。

以后这条路来来往往的人走路了就能够发现,就都是他们的功德啊,这不比赚点钱来得更高尚一点吗?

买卖人嘛总被人看不起,百姓们觉得他们无奸不商,赚的钱不干净,但这一次捐出来修桥、补路,还能够把名字刻在高高大大的功德碑上面,他们一定很乐意。

之后还可以找文化人,在功德碑的后边写上一些歌颂这些买卖人的事迹的文章,他们说不定就愿意给钱了。

光是伸手向人家要钱,做生意的人的钱、还有物资也不是白来的,总得给人家一点好处,村长我这么说对吗?”

凌汉听完了之后,心里面大呼,对,非常对。

要是这样一来的话,不仅给朝廷解决了粮食钱的问题,同时借着这个事情宣扬宣扬买卖人的好,给天下百姓一个好的印象。

到时候朝廷再颁布一些对买卖人放松限制的法令,大家也更能够信服。

于是凌汉的记录下来这些,大为夸赞,“小陈老师,您不愧是外面来的人,见多识广,这个方法好,好好,我马上就去跟其他村子的村长商量商量。

让他们召集村里面那些闲散的壮丁,然后跟村子里边几户做生意的商量商量,让他们出点钱,出点物资,再到山下去找个刻碑的,再找个写文章的,到时候凑在一起。

说不定这件事情既做的有面子,又不让村里面出钱。”

想到这些后,凌汉一刻也不敢多耽误,告辞了陈寒,当天就急匆匆的下了山。

他要把这好方法报给皇帝以及太子。

……

当天夜里,凌汉回到了京城。

拿出了朱元璋,特意颁发给他的可以自由在宵禁入城,甚至进皇宫的腰牌,一路顺畅的来到了朱元璋的书房,朱标也被紧急的叫到了书房。

父子二人在听完了陈寒给出的那个主意之后,登即是欣喜不已。

朱标马上拍板,把这件事情交给夏元吉跟沈立谦去办。

当天晚上,朱元璋朱标父子二人和凌汉三个人商议完具体的方案,就形成了解决的方法。

第二天朱元璋就在都察院和户部呈上来的当中批复。

然后直接是批复户部联合夏元吉、沈立谦,应天府以及户部的有司官员,一起处理这件事情。

夏元吉和沈立谦两个人拿到了方法之后,顿时惊呆了。

之前大家伙在一块议论都束手无策,户部那边主张是按照以前赈灾的流程。

可是灾情如火,现在又是寒冬腊月,刚刚过完年,一切是朝新气象去的,遇上这么一件事情。

相当于本来应该开门红,却一开门就没有开好,不吉利,所以这件事情只能是从速处理。

户部那边已经被否定掉,而周边调粮也出现问题。

最关键的是大家都知道马上开春,却发生这种事,朝廷为了给周边百姓一个交代,必须得做好,谁要是做得不好,揽下了这种活,没干好罪过可就大了。

所以大家都在退缩,而这时候陈寒给的这个方法刚好到,岂不就是雪中送炭。

夏元吉和沈立谦感觉拿到了救命的灵丹一样,按照陈寒给出的方法,是要让京城周边的这些有钱人捐粮捐钱,然后由朝廷拿着这笔钱,启动修路,修桥啊,这样的工程,召集灾民们过来干活。

到时候灾民们拿到工钱,自己去买粮食吃。

这么一来的话,受灾的灾民不再像之前那样像被施舍,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有份尊严;

买卖人的捐了钱、捐了物上了功德碑。

以后百姓们只要看到了这功德碑上面的名字,就明白,原来有些买卖人在面对天灾人祸之时,还是乐于捐赠的,还是善良的,也帮助这些买卖人宣扬了一下名声,这样他们脸上也有光。

他们得到的是名声,百姓得到的是实惠,朝廷又解决了问题,而且还不花朝廷的钱。

最重要是一旦这么多百姓在京城周边活动,吃喝拉撒

都需要周边运送过来,将会带动诸多产业的发展。

受灾的这几个县加起来人口得有四五万,那可是很大一笔消耗。

正如陛下他们所说,如今最重要的就是刺激商业。

怎么刺激?

空口说白话是没用的,就要如同这样的实际行动。

如此一举多得的好政策,夏元吉他们已经是不知该用什么语言来佩服皇帝陛下和太子殿下他们的决策能力。

两个人立刻是带着户部的官员以及应天府的官员,一同先去了受灾的县查看情况。

了解受灾的人员以及灾民当中,有哪些是可以征调为以工代赈的工人的。

这些问题都通通了解清楚了之后,沈立谦和夏元吉分头行动。

夏元吉和应天府合作,发布了布告,言明了溧水县受灾情况。

讲述了朝廷此次给出了解决的方案,希望有钱人有钱的捐钱,有物的捐物。

言明了,捐赠钱物,可以上功德碑。

言明五天后在京城的夫子庙前大广场,举行一次捐赠仪式。

到时候谁捐了钱,马上刻上功德碑。

沈立谦这边带着一部分的人,去周边开始进行宣传。

一方面是告知有灾情发生,另一方面也是告知这是一个商机,鼓动周边的买卖人,把消息扩散出去。

到时候买卖人看到商机,就会主动把粮食和物资拉过来,把吃喝的用的拉过来。

届时,甚至戏班子啦,杂耍的班子啦,耍猴的啦,这种江湖艺人也可能会借着这个机会,到京城来。

有很多江湖艺人就是赶庙会的,他们的鼻子还是很灵验的。

四、五万人云集在京城周边,除了干活那不剩下就是吃喝拉撒用嘛。

京城这边夏元吉用了四天的时间已经将消息都给扩散出去。

锦衣卫这边也给他提供了情报。

说是大部分的买卖人都在观望。

观望的理由有两个。

一方面,传闻当年富商沈万三在皇帝需要一笔钱来维修应天府城墙的时候,沈万三自告奋勇,出了三分之一的修城墙钱,更主动拿出一部分钱来犒劳将士。

可是呢,却被皇帝给安了一个收买人心的罪过,要不是马皇后相劝,沈万三肯定就全家抄斩。

可即便如此,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沈万三最后落了个家产充公,一家人也被流放到云南去了。

要说沈万三有意巴结新皇帝朱元璋那是一定的,但是说他收买人心,这就有点无事生非的味道。

所以买卖人都担心,要是这一次出钱出力了,官府会不会认定自己为收买人心?

第二个方面就是,对朝廷和官府的不信任。

谁知道拿了这笔钱之后,你们是去干什么了?

你们说是去赈灾了,那你们拿着去干其他的我们也不知道。

伱说是要把这个给写到功德碑上去,我们也不知道是不是空口说白话。

而这就是朝廷失信于民间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在因为郭桓案,搅闹得天下不太平,大量的中产之家被抄家,大家都心有余悸。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aishu55.cc】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