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来修个仙》全本免费阅读 aishu55.cc

对于母亲,原主的记忆里完全没有,就算小时候也只是在父亲的钱包里见到过一张小小的黑白色照片。

对于原主父亲的过往,透过模糊的记忆,以及家里的一些信件,他倒是有着足够的了解。

原主父亲早年考入东北大学,有幸成为第一批毕业生。

毕业时由学校选送去了美国麻省理工留学,就读采冶科。

一九三二年回国后,直接进入已经流亡到四九城的东北大学,执教采矿冶金专业。

也结识了当时同在学校任教的妻子。

动荡岁月,命途多舛的东北大学并没安稳多久。

一九三五年,时任清华校长的蒋南翔《告全国民众书》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悲呼。

城内的东北大学号召北大一起行动,这也使得东北大学受到牵连,后继也因此开启了东大再次颠沛流离的艰难历程。

次年在长安,又是东北大学带领队伍请愿纪念“一二九一周年”活动,直接引发“双十二事件”。

之后,校长被监禁,东大也被收编责令南下汴梁。

尽管此时李父的专业已经停课,还是随着东北大学一路辗转,从汴梁,二迁长安。

日军进犯潼关,东北大学不得不再次迁徙,最终西进巴蜀。

在当时三台县长的支持下,得以入驻涪城。

有了中英庚款董事会,以及社会各界资助,东北大学在三台才能继续办学。

一九四〇年原主父母喜结连理,次年秋天妻子怀孕。

一九四二年五月,原主母亲生下一子,也就是原主。

因为缺医少药,原主母亲产后感染,最终因产褥热去世。

将妻子火化后,他给孩子起了名字:李想国,谐音“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智慧、勇敢、自制、正义这四种德性。

李父也是语义双关:除了这些品德,还希望他能一颗心向国家,为国奉献。【注】

妻子去世后,原主父亲没有再婚,只是在当地给原主找了个奶妈,帮着自己带孩子。

一九四六年三月,抗战结束,学校终于能够回到东北,迁回了奉天。

李父也借机秘密带着妻子骨灰和孩子,辗转绕道滨江,从解放区返回老家。

将妻子安葬在自家祖坟,就想带着母亲一起回到奉天,一家团聚。

只是适逢一场春寒,他母亲身体突然抱恙。

尽管每天吃着中药,病情却也一直迁延不愈。

这时候又不像后世,随便出门坐车,换高铁或者飞机就能直达。

不光是舟车劳顿,还得穿越封锁区,风险实在有些高。

老太太肯定禁不起这样折腾。

想着时局的风云诡谲,孩子跟着母亲住在解放区,肯定比跟着自己更安稳安全。

外加着也已经看出敌军的疲态,胜利也用不到几年。

所以见孙欣喜的老太太舍不得放下,想让儿子把李想国留在家里。

这么大的孩子她照顾不费什么事,能给她做个伴,还省得拖累儿子。

李父犹豫再三,最终也就答应了。

当初在涪城的时候,李父已经接触并加入了党组织。

这几年,组织上除了让他配合同志们发展新成员,就没有给他别的命令。

外加着自己还有没毕业的一届学生放不下。

所以他只能趁着在家这段时间,家里的房屋修葺改造一番,再添置了一些必要的用品用具。

狠狠心把儿子留在家里,洒泪挥别二人,遗憾地独自返校。

心下也在期待着胜利,能够接她们一家团聚。

谁也没想到,这一分离就成了永别。

转眼进入一九四八年六月,国军败退东北,也因此东北大学被迫再迁北平。

李父初到北平没多久,就接受命令秘密离开。

在组织护送下直接去了钢都,参与抢修几年前被北方盗贼劫掠后的破败钢厂。

次年四九城和平解放前夕,又被派去了石景山钢铁厂,参与接收石景山钢铁厂,并参加了一号高炉的维修。

李父一直辗转奔波,再没机会回到东北,只能隔三差五寄信、寄东西回到东北老家。

最后一封信还是六月份,又寄回来几本新出版的小学教材还给两个人买了几件衣服。

随着包裹寄过来的信里说他在四九城买的小院子,拖拖拉拉差不多两年,总算改造完了。

也说石景山钢铁厂快投产了,部里领导说后面这两年也都会安排他参与钢四九城铁加工企业的建设工作。

之后再去四九城大学,主要也就是搞研究,为国家培养钢铁冶金人才。

自己手边事情最多也就一年半载就能完成,后面就接她们一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

【aishu55.cc】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 章节错误! ] [ 停更举报! ]